春耕时节,走进蕉岭县广福镇石峰村,放眼望去,广袤的烟田连着远处的青山,一垄垄的烟叶正茁壮生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青翠欲滴。工人穿梭在田间,有的在揭膜培土,有的在提沟除草,大家干劲十足,齐心协力精心护好每一片“金叶子”。阡陌纵横的烟田里,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广福镇抓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立足农地三权分置产权改革,整合1700余亩碎片化耕地,以“烟稻轮作”全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构建“确权流转+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机制,解锁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时代密码。
如今,连片沃野见证着改革硕果:耕地规模化经营率跃升至95%,机械化作业基本全覆盖,亩均年产值突破9000元,一幅“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能耕”的现代农业图景跃然眼前。
石峰村广袤的烟田里,一垄垄的烟叶正茁壮生长。受访者供图
破局▶▷
重构方田路网的现代农业版图
跟很多村庄一样,石峰村曾因耕种条件差、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部分耕地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将撂荒地交由种植企业规模化种植。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要任务便是流转、集约大规模的土地。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
真正让土地流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石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景维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破局之策始于精准把脉。村“两委”干部牵头成立土地整治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全村所有耕地,全面摸清土地权属、地形地貌及利用现状,与村民深入交谈,精准统计劳力流失、乡土情结、祖坟迁移等敏感问题,为后续土地流转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为推进工作,广福镇党委与村“两委”连续召开5场工作协商会,确定进行耕地集约连片整治,以“田埂夜话”“入户恳谈”等柔性工作法,逐户化解村民们的田埂情结,实现小田并大田零上访、零遗留。
在整治过程中,石峰村首创“确权到户、流转入社”产权改革模式,颁发全县首批土地确权证,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机制,成功化解1700余亩零散地块的权属纠纷,实现碎田规整,整合形成千亩连片产业带。
“我们还同步配套基础设施,按照现代化农业产业标准,修建机耕道,疏浚灌溉渠,建造生物质烤房50座,打造‘农机下得去、旱涝保收得住、烤烟不出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以工代赈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建设,既提升设施水平又带动农户增收。”广福镇相关负责人杨龙波说。
昔日“草比苗高”的抛荒地,今朝变身“田连阡陌”的聚宝盆,石峰村正书写着山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不仅是石峰村,蕉岭县还通过全域土地改革推动土地集约化,解决谁来种地、土地撂荒、土地碎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聚力打造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区,整合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
布局▶▷
激活烟稻轮作的共富密码
小田变大田了,企业跟着就来了。
石峰村委将整理后的连片耕地集约起来,大力引进水稻制种产业,大力扶持困难户和村民推广早季种植烤烟、晚季水稻制种产业,走出了一条“上季种烟、下季制种”的产业发展特色增收路。
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企业全程技术指导参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质量有保障,产品不愁销。“我们计算过,发展制种产业可让每户每亩纯收入比种植水稻多1500元左右,带动村民增收225万多元。”钟景维说。
不仅如此,石峰村现在还是梅州市最大的村级烟草基地和梅州烟草核心产烟区。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提高石峰村烟叶产量和质量。
“一开始,大家伙儿都奔着到外面去打工,认为工资高一些。加上大家也并不太懂种烟技术,担心效益不好,导致种植烟叶积极性并不高。好在后面有我们村一批党员干部先带头种起来,慢慢大家看到了成果便加入进来,现在烟农的日子可美了!”一名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我有个同村的亲戚自家种了22亩,亩产干烟约280斤,总产值能达到近10万元,这不比打工强吗?”
石峰村还创新“流转保底+岗位创收”机制,每集约百亩耕地可稳定吸纳14—15名村民务工,让“农忙下田、农闲进厂”成为常态。
立足“烟稻轮作”模式,石峰村打造高效耕作、全环节提升的现代农业模式。春耕时节,连片烟田种植“云烟87”这一高效益品种,亩产干烟280斤,亩产值达到4500元;秋收之际,与袁隆平院士海南制种基地协作推进水稻制种,亩产稻种400斤直供大湾区市场,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实现“一田两收、季季生金”。
随着田里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村内的50座智能生物质烤房也高效运转了起来,能满足附近1000多亩地的烘烤需要,打通从田间到车间的增值链条。
昔日的零散田块变成富民强村的黄金拼图,村集体年收入跨过了50万元门槛,实现了企业、农民、村集体三方共同受益。
升级▶▷
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当前是烤烟中耕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烟叶质量,大家要及时进行揭膜培土。”3月上旬,石峰村的烟田里,烟叶长势喜人,烟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农时加强烟田管理,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我今年承包的烟田面积约400亩,每亩产值约5000元,总产值200多万元。现在是春耕农忙时节,用工需求量大,有30多名工人在干活,工钱每天130元。”种植大户林辉梅告诉笔者,目前烟叶长势良好,但前段时间雨水较多,不便农事操作,这几天难得天气好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抓紧时间做好大培土工作,盼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引导企业驻进来,吸引农户种下去,关键后续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指导,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下去。近年来,石峰村狠抓政策、管理、技术等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烟叶生产工作有序推进,让“绿叶子”变为“金叶子”,拓宽烟农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石峰村作为梅州市最大的村级烟草基地和市级烟草核心产烟区,在耕地集约连片整治中始终贯彻“生态优先、永续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我们利用烟叶采收后的秸秆粉碎还田,配合绿肥种植技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下降,实现用地与养地的良性循环。”钟景维说。
依托省烟草公司技术支持,石峰村在连片烟田周边种植防风林带,构建生态屏障,改善农田小气候,形成“田中有林、林护良田”的生态格局。
结合烟稻轮作周期,石峰村科学实施休耕轮作,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既守护了“梅州烟区”的金字招牌,更让传统烟叶生产基地蝶变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实现“产业强”与“生态美”的双向奔赴。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陈彩琴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在连绵起伏的茶山间,无人机化身“空中使者”,将新鲜的茶青快速运送到山下。近日,安溪县祥华乡联合无人机制造企业,在部分茶园试行无人机运载茶青,以科技赋能茶产业,助力“三茶统筹”。据介绍,相比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单次可运载茶青70斤至120斤,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有效保持茶青新鲜度,还可降低茶农的劳动强
庆盛枢纽区块,港科大(广州)、港人子弟学校建成开学,港澳科研设备在此完成免税通关、科研数据实现跨境流动,不断书写与港澳合作的新篇章;南沙枢纽区块,超百亿的综合开发项目首期工程日前正式动工,呼之欲出的超级枢纽南沙站将“缝合”珠江口东西两岸;2007年的南沙灵山岛尖。龙穴岛海港区块,万吨巨轮往来自如,南
阳光讯(记者 陈春刚)开发区是城市优化空间、提升能级的关键阵地,关乎城市未来格局。西安经开区发展态势向好,2024年GDP首破1300亿元、同比增近8%。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经开贡献。(数据来源:西安经开官方微信公众号)产业高地与居住需求交汇
本报青岛4月28日电(记者牛梦笛、刘艳杰)2025年全国电影工作会27日至28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电影事业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史上最强”春节档等一系列新纪录,取得了全球瞩目、振奋人心的历史佳绩。站在新起点上,要坚信笃行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证券时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沪市新增582单并购,其中74单为重大资产重组,508单为小规模并购。“并购重组正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通过明确重组政策、提高监管包容度、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等举措,推动并购重组回归
热门文章
1 北京市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 03-25
2 小孩哥为长沙写歌收获百万点赞,还被韩国明星权志龙本人点赞 03-26
3 博罗入选黑松露奖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理由是… 03-26
4 他在世界工厂“种”艺术 03-25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春耕生产正当时 绘就乡村好“丰”景 03-26
6 春日旅游红火 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03-25
7 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丹徒区举行 03-25
8 印尼前外长马尔迪:亚洲国家应该共同发声反对美国关税 03-26
9 意境绝美!打开《青玉案·元夕》的新方式,歌手方书剑大明湖畔唱诗词 03-25
10 移动云营收去年首次突破千亿,5年增长超50倍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