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死刑是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给予的最严厉的惩罚,体现了法律对罪恶的严厉打击态度。
死刑的存在对那些企图实施严重犯罪的人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当犯罪人预测到自己的犯罪行为会被揭露且可能面临死刑时,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可能会放弃犯罪。
死刑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也是对有犯罪企图者的教育和警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死刑是一种正义的体现,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心理安慰。
死刑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护守法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防止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死刑的存在也是对人类伦理道德底限的维护,对于保护生命和人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死刑具有上述作用,但其效果和适用性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存在争议。一些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认为死刑不能有效威慑犯罪,还可能导致误判和不公正的执行。因此,对于死刑的适用,各国需要根据自身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审慎评估。
相关文章
新华社赫尔辛基8月16日电(记者朱昊晨 徐谦)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与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新型抗生素的方法,有望为应对耐药性问题提供突破口。该学院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平台,能够设计出全新分子化合物。研究人员利用该平台合成了24种化合
7月22日上午9时,“男子强奸大嫂出狱后刺死见义勇为者”一案在云南省华宁县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强奸大嫂并杀害见义勇为者的田某明以故意杀人罪被起诉。1996年,云南玉溪男子田某明强奸大嫂赵某某后,因害怕事情暴露,持刀欲杀害赵某某未遂,被判决有期徒刑9年。2002年,田永明减刑出狱后欲报复嫂子赵某某,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冯家顺、罗沙)记者30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人民法院近年来依法从严惩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在各地党委领导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些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采取偷盗、拐骗等方式拐卖儿童的犯罪目前已呈零星发案态势。“曾一度高发的拐卖儿童犯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条件下,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水平,既是发展所
据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7日,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一审宣判,周立人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周立人为泄私愤,向寝室内两名室友共食的罐装麦片内投放剧毒物质,致张某某一人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宣判后,被害人张某某的姐姐张女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希望就是判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