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烟台理工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15:06:00    

大小新闻客户端7月28日讯(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刁雅恒)暑假期间,烟台理工学院“如畾贯耳”社会实践队开展“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前往日照市莒县,先后走访“中国好人”辛兴芬女士、深入“法治示范村”前菜园村,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探访与调研互动,在奋斗故事中体悟大爱情怀,于青春脚步中探寻法治乡村建设密码,用实践书写青春担当。

探访“中国好人”辛兴芬

“我就是想给他们一个能靠自己双手吃饭、能感受到温暖的地方。”面对实践队队员,“中国好人”称号获得者辛兴芬的话语朴实充满力量。这场围绕人生历程、公益实践的深度交流,拉开了实践队探访之旅的序幕。

早年,辛兴芬曾从事过多种职业,从普通工人到小生意经营者,生活的磨砺炼就了她不服输的性格。而一次偶然接触残疾人的经历,成为她人生方向的“指南针”。“看到他们因为身体不便,在就业和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带着这份牵挂,她克服资金短缺、技术空白、场地受限等多重难题,一步步创办福利服装厂,后又拓展建立残疾人中心,用数十年坚守践行“让残疾人有尊严生活”的承诺。

在辛兴芬女士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福利服装厂。车间里,机器运转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位残疾员工正专注地进行裁剪、缝制、包装等工作,虽然动作或许不如常人敏捷,但每道程序都一丝不苟。

“他只有一条胳膊,但打包的活儿干得又快又好……这个孩子曾患自闭症,多少医院都治不好,来我这里不仅找到了工作,更打开了心扉。”辛兴芬女士骄傲地介绍,言语间满是对员工的认可与关爱。

为了让残疾群体适应工作,厂里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特长精准定岗,并提供耐心的技能培训。在这里,稳定的收入让残疾人的生活有了底气,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让他们的心灵有了归属。夏日车间没有空调,辛兴芬便坚持每天上下午为员工送雪糕解暑,细微举动里藏着最质朴的关爱。

实践队来到残疾人中心,辛兴芬如数家珍似地展示着她的“宝贝”——残疾员工送的画作、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时制作的手工。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藏着被温暖照亮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用心做的,看到他们越来越好,我就觉得一切都值。”

数十年间,她用行动诠释“大爱无疆”,不仅为残疾人群体搭建起遮风挡雨的港湾,更用实干与坚守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走进“法治示范村”前菜园

为了探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密码,“如畾贯耳”社会实践队深入前菜园村,通过与村支部委员深入交流、参与村内普法活动以及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感受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坚实力量。

“这几年村里路修宽了,灌溉方便了,特色农业让腰包鼓了,文化广场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成了大家的‘幸福驿站’!”村支部委黄义棠向队员们介绍,前菜园村近年来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上齐头并进。而这一切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法治建设的坚实支撑。村两委高度重视法治工作,成立专项法治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将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为乡村发展筑牢“稳定基石”。

谈及村内普法实践,委员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法治氛围的浓厚。村里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接地气”的阵地,常态化播放法律知识、张贴宣传海报;结合村民生活中常见的邻里纠纷、土地流转、养老保障等问题,开展案例宣讲、法律答疑等活动,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我们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党员和法律志愿者组成的调解队伍,现在村民遇到问题先想的是‘找法律’,矛盾纠纷能在村里及时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了常态。”黄义棠自豪地说。

实践队分组开展问卷调查,与村民亲切交流,收集他们对法治建设的看法与需求。“村里普法做得细,我们现在知道签合同要注意啥,遇到养老问题找谁咨询!”村民的真切反馈,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法治建设的民生温度。

实践队队员表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常说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但这次实践让我懂得,青春的价值从不是空谈理想,而是要像辛兴芬女士那样,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扎根现实;像前菜园村的建设者那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踏实做事。”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队员们在奋斗故事中触摸大爱情怀,在乡村实践中感知法治力量。辛兴芬的坚守与奉献,前菜园村的法治实践,都化作生动的“社会课堂”,激励着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关注社会、担当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李京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