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4年“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竞赛评选结果,梓潼县佳裕家庭农场入选全省粮油规模经营先进主体,54岁的古国洪作为负责人荣获“粮王”称号。
从普普通通的农民到成为全省“粮王”,多年间,古国洪一次次“折腾”,让“望天地”成了“高产田”:烘干粮食8000余吨,服务小农户1.5万余户,经营收入达2600万元,小农户平均增收600元……
这一份丰收“答卷”,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愣头青”吃了“豹子胆”
泥浪翻滚,古国洪用粗糙的手掌全神贯注操作着新一代耕地机。初春的阳光下,他黝黑的脸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格外明显。今年是古国洪与田地打交道的第12个年头,回想从一条“险”路到闯出一条“稻”路的经历,他思绪万千。
2012年,全国大力推动农业发展,广阔农村大有作为的风吹到乡村田野,但作为农机产品销售员的古国洪却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到处都在说推动农业发展,助力粮食增产,但我们的农机产品销量反而陷入瓶颈,没有增长。”古国洪回忆,他走遍多个田地发现,这“怪现象”的背后是“没人种地”。
“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没人种,我就来种!”古国洪嗅到了发展气息,他当即放弃销售的稳定工作,拿出积蓄投入到“种地”中。
毫无耕种经验的他,第一次出手就是七百亩,周围人看着这个“愣头青”,直言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质疑声中,为了种好零零散散的地,古国洪没日没夜地干,聘请多位工人、向老农人请教……一系列努力下,古国洪却“不负众望”——亏本了!
“当时亏了20多万元,但我认为是个好事情。”古国洪说,除了本身田地质量差以外,他真正意识到,种地除了勤劳,更需要善用设备工具。“我不听‘老农人’的那些种地经验了,得提高机械化程度。”古国洪说。
“越亏越种!”带着这份“折腾”,古国洪继续承包四百亩地,并入手了多台农业器械,减少人工成本,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一场热烈的“农业革命”发生在田野间。
最终,他扭亏为盈。
“老把式”玩出“科技范”
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尝到了农业器械的甜头,古国洪积极转变观念,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保障粮食产量,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古国洪积极参加梓潼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以前父母爱说,读书不用心只有回来种地,现在我反而去读书学习种地。”古国洪笑道。
科技对农业来说有多重要?古国洪给记者讲了个故事。过去一到播种期,他就愁眉苦脸。“试过很多种机器,都达不到播好、长好的目标。”古国洪说,自己实在“琢磨”不出门道了,好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积极帮他对接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还特意邀请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古国洪一起,在田间忙着测试各种播种机,学习利用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科技赋能下,2018年,古国洪在自己的稻茬小麦地上尝试了湿田免耕条播技术,播种环节每亩节约成本60元以上,节约种子10斤。到了冬干春旱时期,保墒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湿度比旋耕麦田高出10%以上,小麦后期长势明显,产量提升了40至60公斤。
小麦产量的不断提升,正是古国洪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转变的一项有力实践。目前,他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6台农机设备,日常还会对周边村民开展农技培训,让农民们都吃上这一碗“技术大餐”。
“中国碗”盛上“梓潼粮”
全省的“粮王争霸”评选标准严格,涉及生产效益、产量水平、管理水平等,能从中脱颖而出,古国洪认为除了机械化以外,锚定粮油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带动梓潼县全县粮食产量提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建设一块,示范带动一大片”。在古国洪的佳裕家庭农场,他陆续投入500余万元购置耕种防收烘干全环节农机设备,同时配套烘干中心、农机停放棚、低温储存库、办公及培训等附属设施,不断辐射带动周边粮油生产规模经营发展。2024年累计培训各类农机操作人员800余人次,完成生产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4.5万亩次,辐射卧龙镇、文昌镇等6个镇(乡)。
为“天府粮仓”夯实“天府良田”之基,让“中国碗”盛上一份“梓潼粮”。在梓潼县,类似古国洪这样的产粮大户还有许多,全县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689户,1000亩左右规模的大户13户。县农业农村局为种粮大户提供稻谷种植补贴、统防统治、农机购补等,并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黄昏时分,古国洪总会到田里转悠,作为新一代“粮王”,这份荣誉让他倍感压力,更充满动力:继续耕好希望的田野。这份来自“粮王”朴素的初心信念,也是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乡村振兴,需要每一位新农人。
(涪江观察记者 刘晓东/文 梓潼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相关文章
第一本书,刻度着时间,凝结着心血,影响着认知,改变了人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沂蒙二姐” 吕玉霞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她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如今的她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农人精神,书写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我读的第一本诗集吕玉霞最近,媒体上一句“二姐,您别写了,
2025年4月20日《烟台日报》1版清明过后,乍暖还寒,招远市夏甸镇天鹅湖畔流水淙淙、风光旖旎,大沽河沿岸的果蔬大棚内人流穿梭,欢声笑语不断。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夏甸镇持续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扩大大棚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引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前后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牡丹因此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由来已久,江苏牡丹,则要看盐阜大地上以“奇、特、怪、灵”著称的枯枝牡丹。如今,这朵“江苏奇花”也入选了江苏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灼日的牡丹红最美人间四月天,牡丹独占春色。谷雨时节,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园内
近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正式印发,这一规划为中国农业与乡村的未来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回顾过往,中国乡村与农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千万工程”经验的成功运用,众多鲜活案例便是最佳例证。浙江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的共富实践,不仅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更揭示出共同富裕的深层
初春,乍暖还寒,35岁的李成鹏在温室大棚里正弯腰查看草莓苗的长势。半旧的绿色工装、朴实的外表,这位看似普通农民的青年,实则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他在农业领域默默践行着雷锋精神,书写了一段段感人的奋斗故事,前不久获评第二批吉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20
热门文章
1 北京市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 03-25
2 小孩哥为长沙写歌收获百万点赞,还被韩国明星权志龙本人点赞 03-26
3 博罗入选黑松露奖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理由是… 03-26
4 他在世界工厂“种”艺术 03-25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春耕生产正当时 绘就乡村好“丰”景 03-26
6 春日旅游红火 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03-25
7 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丹徒区举行 03-25
8 印尼前外长马尔迪:亚洲国家应该共同发声反对美国关税 03-26
9 意境绝美!打开《青玉案·元夕》的新方式,歌手方书剑大明湖畔唱诗词 03-25
10 移动云营收去年首次突破千亿,5年增长超50倍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