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朴素的坚持弥足珍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7:09:00    

近日,一则“工地大哥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新闻受到广大网友关注。视频中,58岁的建筑工人刘诗利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一场新书分享会上专注听讲,作家还主动为其赠书签名、留电话,引起不少网友讨论。有的网友感动于他对阅读的热爱,有的网友羞愧于自己对阅读的忽视,也有的网友认为不应太过关注他的身份,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诚然,当建筑工人走入新书分享会,如此反差自然引人注目。但刘诗利并非个例,有建筑工人在街头弹起钢琴、有外卖小哥出版了诗集、有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有保安办了个人画展……这背后,是劳动者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而这种热爱,不随身份变化而淡去,不因境遇艰难而消散,如此朴素的坚持弥足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工作之余重拾兴趣、追求梦想,这不仅是一个个微小个体为建造精神花园的努力,更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关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根基,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守护。

制度护航保障劳动者权益。探索将“精神权益保障”纳入劳动合同条款,保障劳动者在工作后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与资源,推动从“软性关怀”向“刚性保障”跃升。比如,推行“文化假”试点,允许职工每月享有半日带薪参与文体活动;用好相关文化经费,建设“职工书屋”“摄影沙龙”等。

精神文化供给要更加精准。工会、企业等要创新精神需求供给,为不同行业、岗位劳动者按需定制,实现“精准滴灌”。比如,济宁市总工会按照38个工业大类和不同行业的特点,聚焦职工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发了以煤炭采掘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业、轻工纺织业、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特色课,以满足产业工人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技能提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定制性职业发展课。

打破场所与时间壁垒。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壮大的现实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劳动者工作时间、强度上的差异,盘活现存资源,根据实际制定活动规则,调整服务方向。比如,云南省昆明市经开区阿拉街道昌宏社区工会驿站在“六有标准”的基础上,不仅提供喝水、热饭、休息等基础服务,还精准洞察户外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心用情打造“工会驿站微型音乐会”,让户外劳动者在忙碌工作之余,有一个娱乐放松、交流谈心、学习互动的空间。

托举起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劳动者是有温度、有梦想的个体,要关注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也能收获精神成长,手中有技艺,眼中有星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正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