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八公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11:32:41    

寿县八公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山,它以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此修仙而传世,又以肥水之战而闻名。然而这样的名山究竟指的是整个山脉呢?还是具体的一座山;如果是具体的一座山的话,它又具体指的是那座山呢?至今也没人说得清。以下我们进行探讨:

清代嘉庆《凤台县志》说:

《凤台县志》作者李兆洛认为,古时八公山是各个山脉的统称,后来本地百姓给各个山头都起了名字,所以才有后来的八公、紫金专门的山名。李兆洛是舆地专家,但这一点上,我并不赞同。从历史上看,是先有八公山山名,然后才有山脉的名称。例如,在北宋的诸多诗词中,都以淮山、楚山代指,很少能看到八公山之名,说明那时山脉并有专门名称。

新编《寿县志》称山脉为“八公山残丘”,又有八公山山名,也是山脉、山名并存。但八公山脉名称并没有官方确定,只是约定俗成的称呼。

寿县城

本人《八公山之名由来》一文已分析过,八公山名称始于东晋末年,南朝宋初年,是由刘安庙内有八公塑像而得名。因此,八公山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山脉的名称。那么这个山具体在哪儿呢?这是我们以下要分析的。

梳理历代地理著作和名家注释,八公山的具体方位至少有如下八种说法:

1. 北宋史乐《太平寰宇记》说:“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县(寿春县)北四里。”

2. 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说:“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县(寿春县)北四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

3. 南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八公山在今寿春县北四里。”

4. 明代嘉靖《寿州志》说:八公山在“州(寿州)治东北五里,肥水之北,淮水之南。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公,登此山学仙,故名。今山有安故台石,上有人马迹。”

5. 清代初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八公山州(寿州)东北五里,肥水之北,淮水之南。”

6. 清代嘉庆《凤台县志》谓:“县(凤台县,治所在寿州)北五里”

7. 嘉庆《凤台县志》说:“《胡三省通鉴注》引與地纪胜,紫金山即八公山,州东北十里。”

8. 新编《寿县志》说:“八公山,县城(寿县)西北2.5公里,海拔168.5米。”

在分析之前,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现在的寿县城,不是通常说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建的,而是南宋绍兴年间建的(以后有时间作专门介绍)。二是在清代,寿县北门及肥河以北都属于凤台县辖境,也就是说整个八公山山脉都属于凤台县地域。

分析上述八公山方位,可以归纳为四类:

寿县城东门

一是城东北五里,具体所指就是凤凰山。代表观点是明代的《寿州志》,以及《读史方舆纪要》。北宋史乐所说城北四里,实际上也是指的这个山。北宋寿春县城还是南北朝的城池,其中外城内有芍陂渎,其北门就在此。李兆洛认为,芍陂渎就是今天寿县城的东城濠,我比较过,大体如此。如果以东城濠向北四里,恰好是凤凰山方向。南宋王应麟、胡三省都是从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所以他们注八公山也在县城北四里,大体是依据史乐《太平寰宇记》所记。

二是城北五里,具体所指就是五株山(四顶山西侧)。代表观点是李兆洛的《凤台县志》。这也不完全是李兆洛的观点,而是李兆洛引述萧景云的观点。萧景云认为淮南王庙在五株山巅,遗址尚可寻,只是隐室、石井无迹。萧景云是清代嘉庆时期寿州的贡生,对寿州、凤台县区域内的古迹、遗迹做过详细考察,并撰写许多文章,李兆洛在编写《凤台县志》时,全文引用他的多篇文章,如《凤台古城遗迹考》、《凤台故城遗迹考》等。萧景云的判断依据是,明代《天下明胜志》记载,刘安墓在城北三里,即今天刘安墓所在的位置,庙应在墓的附近。但李兆洛对此也不完全肯定,他一方面同意萧景云的说法,同时又指出,根据庙在墓的附近,那么刘安庙也可能在涌泉庵(珍珠泉)附近。

萧景云的观点也需要重视,一方面说明五株山上确实有一个庙遗址,另一方面也说明北宋刘安庙是否是移址而建的呢?不过我认为,明、清时期,特别在清代,辖境寺庙林立,单凭一个庙的遗址判定也是不严谨,何况刘安墓究竟在哪儿,尚有争论。

三是城西北五里。就是五里庙那个方向,那里有几座山组成,名称不详,姑且暂称为五里庙山吧。我当时很是不解,为什么《寿县志》把远离城池的五里庙山定为八公山呢?后来与一位寿县人聊天才知,原来据当地老人说,这里山上原有一个刘安庙,所以才这样认定的。不过我认为,这个推断可能不太可靠。原因与上基本相同,清代,不仅寿州,各地都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庙宇,供奉不同的神灵,这个刘安庙可能供奉刘安的,但与史书所说的刘安庙未必是一回事。

四是八公山即紫金山。嘉庆《凤台县志》说,《胡三省通鉴注》引《與地纪胜》,紫金山即八公山,州东北十里,山有车辙马跡,是淮南王宾客之遗,曾有获小金牌于此,可以疗病。这个观念本身明显错误,八公山与紫金山相距数里,是两个不同的山。因此这个说法不作考察。

八公山方位图

那么上述几种说法,哪个更符合八公山当初的命名呢?我们再从《水经注·肥水篇》去探寻:

南北朝寿阳城与今天寿县城城址基本为一地,李兆洛认为城址整体向西移了一些。城北的肥河面貌有较大的变化,《水经注》所说船官湖与今天船官湖地理上是有些区别的。根据《水经注》上下文,这段话描述的区间是介于北溪(珍珠泉方向)与羊头溪(姑且可以看作是寿县城的西城河)之间,所以郦道元所说的船官湖北正对八公山,其方位,就是指的今天的凤凰山方向,这与史乐《太平寰宇记》所述方向是一致的。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最初刘安庙所在的八公山,应是今天的凤凰山。

凤凰山

造成对后世对八公山方位认识偏差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历代战争所导致的。后周周世宗征南唐寿州,打了三年,其中八公山、紫金山都是主战场,南唐在这里设立十八连珠寨,后周又攻拔了这些寨堡。郦道元所说的刘安庙有可能在这次战争中毁灭。有资料记载,北宋刘安庙是列为国家祭祀典册上的,而且香火非常旺盛,其中一度当地百姓将刘仁瞻的塑像放在刘安庙中祭祀。北宋刘安庙应是新建的,根据明代《寿州志》所述,应在原址上所建,毕竟后周与北宋时间间隔不远。南宋时期,宋军与金国、元朝在此发生多次战争,特别宋、元期间,在寿凤地区发生十数次烈度非常大的战斗,当时百姓基本都南迁江南了,守城军人比百姓还多。现今的寿凤地区人口,基本都是从明初开始陆陆续续迁徙而来,这就造成人们对本地历史的认识产生断层和不连续,所以才形成这样的认识差距。


相关文章